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综合要闻

综合要闻

首页 > 综合要闻 > 正文

湖北省地市州五高校教师美术作品联展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作者:费腾    审核人:徐义平    编辑:魏梦然    来源:   时间:2025-09-30 16:15:00    浏览:

        9月29日下午,湖北省地市州五高校教师美术作品联展研讨会在湖北科技学院咸安校区举行。来自湖北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湖北工程学院、汉江师范学院和湖北科技学院五所高校的艺术院系负责人及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总结联展成果,探讨艺术教育与创作在AI时代的发展方向。

       会议围绕展览意义、科技与艺术融合、地方特色挖掘、教学示范作用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发言踊跃,形成了广泛共识。

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是湖北省地市州五高校教师美术作品联展的重要配套活动,旨在加强高校艺术教育交流,探索艺术创作新发展路径。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此次联展有效凝聚了地市州高校的艺术力量,展示了各地教师创作实力。

       江汉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院长黄新霞指出,本次联展参展教师覆盖老、中、青三代,充分体现了艺术创作的包容性与传承性。她建议建立巡展机制,将地市州的艺术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常态化交流平台。

        湖北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杨剑君表示,“我们不仅是艺术教育的执行者,更是地方文化建设的推动者。”作为巡回展览的第一步,本次联展充分展示了地市州高校的艺术实力与发展潜力。他建议未来以此为基础,打造可持续的艺术品牌。

       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成为会议讨论焦点。多位专家认为,科技与艺术融合是未来趋势,艺术工作者应积极拥抱技术创新。

        黄新霞呼吁艺术工作者正向看待科技发展,善用AI等工具激发创作灵感。“科技不是艺术的对手,而是伙伴。AI介入后的艺术创作将更加多元。”

       黄冈师范学院院长袁朝辉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的毕业设计当时使用喷枪技术,在当时被视为比较前沿的手段;随后Photoshop等数字工具的普及,进一步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可能性。”他强调,时代在不断进步,艺术家必须学会适应变革,将先进生产力工具融入教学与创作。

       湖北科技学院李邕书法研究中心主任汪义侯指出,地市州高校应团结艺术力量,打造地方特色艺术品牌,这是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他建议围绕地方非遗、自然景观或工业遗产等主题,共同开发创作课题,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孟亮分享了自身创作实践:“黄石是一座工业城市,遗留的工业遗址成为其创作的重要题材。工业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承载着人文情感与集体记忆。”

        湖北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徐义平认为,地市州高校间存在诸多共性,如资源相对有限、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等,正因如此,交流互鉴显得尤为珍贵。

  湖北美术学院董世君教授表示,本次展览的价值在于生动呈现了地市州高校教师的艺术力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盛事

  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宏晖指出:教师作品不仅是个人艺术成果的展示,更是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直观体现。学生在观摩教师作品时,不仅能学习技法,更能理解艺术创作的思维过程与情感表达这次展览起到了对学生重要的示范作用,是为教学服务的。我们应该把这次展览的精神延续下去,把后续的巡展做大做强。

  汉江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永松指出:从艺术本体论角度出发,艺术创作具有偶然性与不可复制性,观众必须直面作品,才能真切感受其材质、肌理与语言。本次展览为师生提供了真诚交流的场域,这种面对面互动是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

  汤文选美术馆常务副馆长弘表示:我们美术馆于202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开馆展对打响美术馆品牌至关重要。从展览策划、作品征集到设备调试、典藏管理,每一个环节都需精益求精同时我们致力于建立规范的制度体系,确保美术馆专业、高效运行。举例说明,如在策展方面,美术馆采用学术委员会评审制确保展览和作品典藏的品质

本次研讨会达成多项共识首先,地市州高校应加强联动,打造常态化交流平台,推动艺术资源共建共享;其次,科技与艺术融合是未来趋势,需积极引入AI等工具,拓展创作边界;第三,地域文化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应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形成独特艺术品牌;第四,展览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美育与教学示范的重要载体;第五,美术馆需完善制度体系,发挥窗口作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会议主持人韦桂来(湖北科技学院常务副馆长):展望未来本次联展暨研讨会是湖北省地市州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的新起点。通过持续努力,地市州高校有望在艺术创作、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构建中国特色艺术教育体系贡献地方智慧与力量。